鲍文(Bowen)(1914,1922,1948)的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理论的误区,是将矿物结晶顺序与岩浆岩从基性到酸性的岩石序列相结合。实验结果证明,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至终只能产生很少量的残余花岗质熔体,这与野外存在众多花岗岩的事实明显冲突(Holmes,1926;Read,1957)。花岗石结构致密、质地坚硬、耐酸碱、耐气候性好,可以在室外长期使用。矿物反应系列实际可以应用到不同组分的岩浆系统。换言之,从岩浆系统中起初晶出的不一定是基性岩,而之后形成的也未必就是长英质(酸性)岩石,因为从熔体中结晶的岩石的性质,取决于熔体的组分而非矿物结晶的顺序(Kennedy,1933)。
20世纪40年代(Gilluly,1948)以H.H.Read为代表的“变成论”者和以N.L.Bowen为代表的“岩浆论’’者之间的争论,随着其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花岗岩的岩浆起源而结束。然而,组成花岗岩体的岩浆来自何方?用Bowen的话表示:Whence the granites?(花岗岩从何而来?)对于这一问题,压倒性的认识是:花岗岩由地壳中各种不同成分的岩石部分熔融固而形成。一般而言质量好的、内部致密均匀且无显微裂隙的石材,其敲击声清脆悦耳。
关于花岗岩化(酸性物质的迁移)的概念要追溯到1836年莱伊尔的时代。在当时有关花岗岩戍因问题的争改可以针对奥斯陆地区的情况来说明。利奥波德·冯·布赫(Leopold.Von.Buch)在十九世纪初期对该地区进行过调查,而查理斯·莱伊尔1837年在凯尔霍(B.M,Keilhau)的指导下也对这一地区进行了调查。关于这些调查霍耳蒂达赫(HoltedahI,1963)做过充分地评论。关于“岩浆”习性方面,如果不假定有水的存在,那么就会有许多情况不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早巳受到重视。据这一记载,冯·布赫(魏尔纳的学生)相信这个地区的大多数花岗岩与玄武岩和其它“暗色”岩一般所表现的形式一样,覆盖在含化石的建造之上,而德拉明花岗岩(Drammen granite)则比石灰岩老,伏于灰岩之下。可是莱伊尔非常怀疑这些解释,他认为,有的地方花岗岩可以斜覆在沉积岩上,但这是一个次要特征,普遍地是花岗岩延伸出脉体贯入到相邻的地层中,并使灰岩变成大理岩,使页岩变为云母片岩。实质上,他采纳了赫顿的关于深成活动的概念;熔融物质猛烈地侵入到较老的建造中并使上覆岩体产生逆冲作用。然而,凯尔霍不接受这些观念,他不理解在原先曾为喷发岩所占据的地方,如何能会有如此巨大的空间为浸入到其中的侵人体开放。早往1838年,凯尔霍可能是首先重视到关于火成岩体侵位的“空间问题”的人。
苏州登坤艳建材有限公司,本公司长期经营苏州花岗岩及大理石,其中花岗岩以本地金山石为主,有大量本地金山石荒料,可加工各种规格的板材,庭院地面、桥梁、石库门及栏杆等。
变质岩类岩石包括花岗片麻岩等。花岗石的化学成份主要是硅酸盐类和铝硅酸盐类,因此耐酸、耐碱、耐腐蚀。关于这些调查霍耳蒂达赫(HoltedahI,1963)做过充分地评论。硅酸盐类和铝硅酸盐的硅氧四面体骨架,结构紧密,所以抗拉、抗压、抗剪切力强,同时吸水率低,其组成矿物的硬度均较大,所以耐磨。由于花岗石的这些特点,且品种繁多,因此适合装饰外墙、地面、台阶,制作各种大型雕塑和石工艺制品。